柔与韧丨董卿、周迅、笛安、文晏、徐静蕾……看她们的故事,唤醒你心中的坚韧与强大
华文丨传记丨历史丨统战丨宗教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华文新书早知道
《柔与韧》
《人物》杂志 著
49.80元 16开
ISBN:9787507548846
华文出版社 2018年9月版
★中国重点人物大刊《人物》杂志“看见”书系列重磅出新!
★董卿、周迅、笛安、颜宁、马可、文晏、徐静蕾……看她们的故事,唤醒你心中的坚韧与强大。
★来来往往的生命之中,这些独立又兼具才情的女性也曾患得患失,但个人悲欢在高速前进的生活中,都逐渐被众生群像的底色掩埋。希望本书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在快速奔跑的时代,做个不掉队又享受生活的美女子是一件快乐的事。
本书是《人物》杂志萃取出来的精华。
董卿、周迅、笛安、颜宁、马可、文晏、徐静蕾……
美丽、才情,是世人对她们的共识,但比这些更迷人的,是她们的独立属性。来来往往的生命之中,她们也曾患得患失,但个人悲欢在高速前进的生活中,都逐渐被众生群像的底色掩埋。
时代高歌猛进,如她们一般的独立女子,似一株株植物,抽枝拔节,郁郁葱葱。看似纤弱的她们,却练就一副天地皆宽的典雅气度,选择以流水般的坚韧来面对生活的慌乱,静水深流,坚定如时光。
《人物》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高级别的人物大刊。报道对象锁定对当下中国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甄别、描摹这个时代具有进步价值的、值得尊敬的人士,追求"做中文世界最好的人物报道。
《人物》杂志是由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以刊载名人传记和当代高端人物报导为主的人物传记类期刊。1980年创刊,是国内创办较早的人物传记类刊物。25年来《人物》杂志长期坚持“秉笔直书,存真求实”的办刊宗旨,坚持主流文化价值观念,被读者、研究者及业界同行誉为“当代史记”。展现领袖巨子大师人生智慧与影响力的舞台,品味主流社会人士成功之道的案头应备读品。
——搜狐新闻
辑一:岁月造美人
董卿:惯性奔跑
周迅:小姐,你有一张未婚妻的脸
李娜:生活大满贯
海清:“不惑”
辑二:想要给时代留下一点东西
笛安:主语是我,不是我们
颜宁:天真生产力
李一诺:贪心的人
马可:衣以载道
文晏:柔与韧
辑三:身处浪尖,也要自由而行
苏芒:特殊的
徐静蕾:父与女
papi酱小姐:一个敏感的知识分子网红
闫妮:梦中人
辑四:如果末日来临就给末日一个微笑
贾静雯:女儿需要的拥抱和关心,我也需要
贾玲:梦露与青
蒋璐霞:一个龙套演员的十年
精彩
试读
董卿 惯性奔跑
文|张月 编辑|赵涵漠
董卿45岁了,在人生进入一个似乎更自由的阶段后,她却进入了一个加速狂奔的状态,“我就觉得鱼尾纹啊斑啊这些事情并不是很重要。就像你挣脱了束缚以后,获得了某种自由,那种奔跑的速度带给你的满足感和兴奋感,让你已经不在乎风力有多少、周边是不是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阻挡你。”
在接近凌晨的时候,《人物》记者收到了董卿的采访回复。
董卿还在机房剪《朗读者》,要熬夜了,问采访时间能否推后两个小时。
第二天下午,《人物》记者在后海的一家咖啡馆见到了凌晨四点才收工的董卿:短发,淡妆,眼底有淡淡的黑眼圈。自从开始制作《朗读者》,熬夜已经变成了她的常态,她能控制的,是尽量不要熬到天亮。
天亮太难受了,每次走出黑暗得感觉不到时间流逝的机房,看着城市在天光下苏醒,人们开始晨练、上班,董卿觉得自己像做了一夜的孤魂野鬼。
《朗读者》是她第一次担任制作人和总导演,这档节目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综艺节目,第二季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2。在文化的孤独和娱乐的狂欢之间,董卿偏执地找到了一个属于《朗读者》的位置。
这档节目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正在透支董卿的身体。因为长期熬夜工作,她越来越瘦,白头发、鱼尾纹、斑,这些让大部分女性恐惧的东西一点点出现她身上。父母劝她不能再这么熬了:“你不是20岁了,也不是30岁的身体了。”
董卿45岁了,在人生进入一个似乎更自由的阶段后,她却进入了一个加速狂奔的状态,“我就觉得鱼尾纹啊斑啊这些事情并不是很重要。就像你挣脱了束缚以后,获得了某种自由,那种奔跑的速度带给你的满足感和兴奋感,让你已经不在乎风力有多少、周边是不是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阻挡你。”
这种速度的获得不是没有代价的,她不得不牺牲掉生活的其他章节。“很多都顾不上了,我把孩子放在上海,因为他们在上海嘛,我就可以假装看不见,只有半夜的时候,可能凌晨4点、5点回到家,抽空看一下我妈妈发回来的视频”。
她想陪孩子过个暑假,但暑假已经过去一半,孩子还没有看到妈妈的踪影。
“会担心对家人孩子有亏欠吗?”《人物》记者问。
董卿沉默了两秒说:“什么事情都是你选的,这个选择是你做的,所以你只能去承受所有的一切。”
工作中的董卿,不是那个在节目里经常掉泪的柔弱女性。在她看来,工作是比命还重要的东西,那是幸福感的最主要来源。“不是因为我对自己狠,或者对节目有执念我就不幸福,也许正相反,我的幸福感恰恰来源于此呢。如果不让我过这样的生活,我觉得是不幸福的,所以一切到最后都是你个人的选择导致的,所谓性格即命运可能说的就是这一点吧。”
董卿成长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上海,父母是知识分子,有着严苛的家教。她从小做家务,背诗词,练长跑,在父亲的求全责备中长大。父亲一度不许她照镜子,说:“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
“他老打击你,你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你必须要做得比别人好很多,才有自信心”。
父亲勤奋、苛刻、固执,这些曾经伤害过她的特质,后来分毫不差地在董卿身上生长出来。像宿命一般,她发现自己和父亲变得越来越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董卿成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发生剧变的转折路口,人们的命运和际遇突然多了各种可能性。“你可以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你可以比自己的父辈们过得更好。而你的确也抓住了一些机会,所以你会变得越来越紧张,你获得的越多,你的负担也越大。机会是我觉得最宝贵的东西。还有就是证明自己”。
那个不敢照镜子的小姑娘后来终于证明了自己,站在央视巨大的舞台上的她早就超越了父辈的期待,但她同时也发现自己已经停不下来。那是一种奔跑的惯性,只能继续奔跑下去。
本文节选自
《人物》“看见”之《柔与韧》
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人物》“看见”之《柔与韧》
还可以↓
复制整条信息,打开「手机淘宝」¥v3c7b6Rm22f¥ 【立即享受优惠】